高大俊美鴨嘴龍
一 距今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,亞洲東部諸萊盆地,迎來了又一個連綿的雨季,河流湖沼水位不斷上漲,遠處山巒的飛瀑濺落撞擊河床的轟鳴聲隱約可聞,一望無垠的平原上,綠油油的草地、森林生機盎然。夏季,一年中最熱鬧的季節到來了!每年這個時候,大批的鴨嘴龍開始向此地遷徙聚集,這些恐龍長著“鴨嘴”,身軀卻比大象還要龐大。放眼望去,只見它們綠色的脊背一個接一個緩緩前進,空氣里回蕩著此起彼伏的鳴叫聲。河谷遍、湖沼旁,它們在頭龍帶領下,各自開辟新的覓食區,并在這里繁衍后代。 鴨嘴龍,顧名思義,是一群長著扁扁“鴨子嘴”的恐龍。但它們可不是放大號的鴨子,跟現今存活于澳洲的鴨嘴獸也不沾親帶故,它們可是實實在在遠古爬行動物——恐龍。國外將“恐龍”稱為“恐怖的蜥蜴”,它們曾經主宰地球陸地生態1.7億年之久。本篇的主角叫“鴨嘴龍”,恰恰是恐龍世界中的后起之秀,我們不妨稱之為“網紅龍”。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,無論從個體發育還是族群數量,鴨嘴龍族群都達到了頂峰,成為恐龍王國的進步優勢物種。進一步分析研究鴨嘴龍,我們可以對白堊紀晚期植食性恐龍的各種行為習慣,以及氣候變化、地質演化以及環境變遷,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。 作為恐龍大家庭的一員,從屬種上說,鴨嘴龍(hadrosaurs)為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,最大的成年個體體長超過20米。是中生代白堊紀后期植食性恐龍大家族的其中一員。鴨嘴龍身體修長高大,后肢粗壯,腳寬大,前肢細弱,頭骨很長,鴨嘴龍的吻部由于前上頜骨和前齒骨的延伸和橫向擴展,構成了寬而扁的鴨嘴狀吻端,故名鴨嘴龍。鴨嘴龍特征明顯,所以當你不期而遇一群恐龍時你并不難辨認。從名字上我們可以明白無誤地理解,鴨嘴龍是恐龍的一種,切不可張冠李戴叫成鴨嘴獸,那可是截然不同的兩只動物。 二 鴨嘴龍是一種性情溫順、習慣過群體生活的恐龍,幼年時期四足行走,成年后兩肢行走。鴨嘴龍有照顧幼崽習慣,它們甚至群體撫育幼龍,就像現在的保育員一樣。在小寶寶出生后,它們的爸爸媽媽就會細心地照顧它們,碰到堅硬的食物時,媽媽會先嚼碎再喂給寶寶們。由于這些幼龍的骨骼關節處于半發育狀態,所以幼龍不能獨立行動,需要爸爸媽媽照顧很長一段時間。幼龍在家中生活階段,爸爸媽媽還要負責手把手地教會它們覓食、避險的各種生存技能,直到它們能夠獨立外出尋找食物。可見,鴨嘴龍真是屬于父慈母愛護犢情深。 恐龍的生長,離不開充足的食物。恐龍大家庭,大致可以分類兩大類:一類是以植物為主要食物源的恐龍,我們稱之為“植食性恐龍”;一類則是以植食性恐龍或其它動物為食物的恐龍,我們稱之為“肉食性恐龍”。 鴨嘴龍屬植食性恐龍。常以柔軟多汁的植物和軟體的魚蝦蚌類為食。銀杏、桫欏、蘇鐵、真蕨類、木賊等,有著多汁的嫩葉、根莖和果實,是植食性恐龍經常吃到的美食。 銀杏是恐龍們最愛吃的食物之一。遠古時期的銀杏葉片形狀上和現在有明顯的差別,那時候的葉子窄而細,分叉極多像小手,現在的銀杏葉片像小扇子。 桫欏,有“蕨類植物之王”贊譽。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,又稱“樹蕨”。植株高大,一般株高3-5米,最高近10米。樹形優美,四季常青,它和恐龍同生共榮,成為生物界在遠古時代地球上的重要標志。它對研究恐龍興衰,地質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 蘇鐵,高大挺拔,葉子很嫩,很合恐龍的口味。而現在見到的蘇鐵,主要是人們用來觀賞。另外,蘇鐵還有藥用價值呢!蘇鐵適合在高溫濕熱的熱帶氣候條件下生長,恐龍時代的蘇鐵高大,是不是這個氣候的原因呢? 三 事實上,鴨嘴龍族群的家族觀念很強。喜歡三五百只成群結隊,由頭龍首領帶隊,隨著四季的輪回,過著遷徙的生活。白堊紀晚期,氣候雖然比較溫暖,但已經出現了冷熱交替的季節變換。因此,他們的遷徙,主要是循著食物和水源走。遷徙過程中,頭龍帶隊,成年的壯龍會自覺環伺保護著老弱幼龍行進。幼龍可以優先獲得進食權。在覓食、避險時,鴨嘴龍族群有了明確的分工協作。當暴龍來襲時,成年的壯龍有的要保護老幼,有的則擔負著進攻的任務。這樣一來,鴨嘴龍族群的成活率大大提升,這也許算是白堊紀晚期,鴨嘴龍族群繁衍壯大、傲視眾龍的秘笈法寶吧。 在恐龍時代的最后2000萬年里,鴨嘴龍類是最常見的植食恐龍之一,主要生活在當時的亞洲和北美洲。在某些恐龍科普書、復原圖和紀錄片里,鴨嘴龍類的出鏡率很高,然而它們總是一出場就被“秒殺”——被大大小小的肉食恐龍干掉。沒有尖角和甲片護身的鴨嘴龍,真的這么脆弱不堪嗎?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當你走進世界奇觀——山東諸城恐龍澗化石長廊,鴨嘴龍類的化石一眼望不到邊,無論數量還是種群都相當繁多,充分說明它們繁盛一時。而且在鴨嘴龍類生活的亞洲、北美洲,馬門溪龍、梁龍等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在當時已經式微,鴨嘴龍類就順勢填上了空缺,在氣候暖熱、河湖密布、水草豐茂、森林廣布的山東諸城繁衍生息。優越的地理條件,使它們的個頭越長越大。比如北美洲的埃德蒙頓龍、巨保羅龍和卡戎龍體長可達12到13米,而中國的山東龍有15米長、它的“諸城老鄉”巨大諸城龍更是長達16.6米!在鴨嘴龍類演化后期,幾乎沒有7米以下的。即便遇上暴龍類,這些缺乏護身武器的“巨鴨”也絕非只能任其宰割。鴨嘴龍類雖智力并不是特別高,但視覺、聽覺都很敏銳,平時又是成群活動,身邊至少有三五十個同伴。只要有一條鴨嘴龍發現危險,就會發出響亮的報警叫聲,然后大家邁開大步,逃之夭夭。近年研究表明,以鴨嘴龍類的耐力,一般還是能跑贏暴龍類的。大型暴龍類恐龍,幾乎沒有誰敢動這些龐然大物。看似威風凜凜的角龍類和甲龍類恐龍,在它們身邊也成了小矮子。 四 這里提到了一個新的名字“暴龍”。暴龍因其性情行為殘暴而命名。那么,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是根據其外形特點命名的?其實不然。世界上發現并命名的恐龍屬種已有上千種,其中有很多好聽的名字。但恐龍的命名,恐龍本身可說了不算! 恐龍的命名可是大有講究的,它們的命名是很嚴謹的,有著充足的科學依據。每當古生物學家發現一種新的恐龍時,最終都要為這種恐龍起一個合適的名字。其中大部分是按照恐龍的自身固有特征來命名,能很好地體現這種恐龍的特點,比如鸚鵡嘴龍、鴨嘴龍、角龍、甲龍、鐮刀龍等等;有的按照恐龍的生活習性來命名,以此來區別其它恐龍,比如慈母龍、特暴龍、迅猛龍等;有的是按照恐龍的發現地來命名,比如,巨型山東龍,諸城中國角龍,馬門溪龍、永川龍等;有的用這種恐龍來紀念某些化石的發現者或對研究有重大貢獻的人,比如譚氏龍、趙氏怪腳龍等;有的命名用來紀念某些重大發現事件;如氣龍、隱龍、建設馬門溪龍等;國外有的恐龍則以傳說中的神靈命名,如蛇發女怪龍、死神龍等等。總之,研究恐龍名字的命名方式,也非常有意思,是不是很漲見識? 下一篇恐龍蛋的小秘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