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的發現

        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是1902年由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在黑龍江省嘉蔭縣發現的,它是鳥臀目家族里的鴨嘴龍,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。


        在距今一億三千七百萬年至六千五百萬年的白堊紀時期,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氣候與環境非常適合于恐龍的生存,留下的化石極其豐富。其中有位于錫林郭勒盟北部被譽為“恐龍墓地”的二連鹽池;鹽池以南則是亞洲最大的恐龍---查干諾爾的故鄉。位于巴彥淖爾市以北的巴音滿都呼出土了大量的原角龍、甲龍及恐龍蛋化石;南部的鄂爾多斯市的查布蘇木是恐龍腳印化石最為集中的地方;西部的阿拉善地區曾經是恐龍的樂園,大量不知名的恐龍化石被掩埋在沙漠的下面。


        曾經被英國鄉村醫生曼特爾最早命名的禽龍化石(Iguanodon)也在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市找到了,它長有一副類似鳥類的“工”字型骨盆結構,應屬于鳥臀目家族成員,這樣的恐龍在恐龍王國里還算是一個中等個頭。并不是所有的恐龍都巨大無比,這具出土于鄂爾多斯地區的鸚鵡嘴龍骨架化石,身長就不足60公分,因其吻部酷似鸚鵡的喙嘴而得名,別看它個頭小,它可是角龍類恐龍的祖先類型。